00
00
00
00
  • 重要日期
  • 2025年3月28日

    会议现场注册

  • 2025年3月28日

    会议开始时间

  • 2025年3月28-30日

    会议时间

[口头报告]从分子进化到基因编辑工具开发

从分子进化到基因编辑工具开发
编号:30 访问权限:仅限参会人 更新:2025-03-25 13:58:44 浏览:51次 口头报告

报告开始:2025年03月29日 15:10 (Asia/Shanghai)

报告时间:20min

所在会议:[S4] 一作面对面论坛(信息) » [S4] 一作面对面论坛(信息)

暂无文件

摘要
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与其功能高度关联,进化适应塑造了不同物种间的结构多样性。微生物凭借遗传多样性成为天然功能元件的优质资源库(如CRISPR-Cas系统),而人工智能(如AlphaFold3)的突破推动了从单一结构解析向高通量结构进化分析的范式变革,为揭示“结构-功能-进化”规律提供了新路径。
报告人长期致力于微生物蛋白质/RNA结构与功能的进化机制研究,创新性提出“结构生长轨迹”(SGT)算法,系统解析了II-C型Cas9蛋白的演化规律。通过对2,062个Cas9蛋白的量化分析,发现其通过β-REC2等结构域的逐步插入实现尺寸扩张。进一步研究表明,大型Cas9(如CbCas9)可与邻近的Pro-CRISPR蛋白(PcrIIC1)形成异源四聚体,显著增强DNA结合力、PAM兼容性及错配耐受性,首次揭示细菌利用自身Pro-CRISPR机制提升Cas9活性以抵御噬菌体的新策略。该成果突破了传统序列分析局限,从三维结构层面阐明蛋白功能进化逻辑,为基因编辑工具设计提供新方向。
此外,团队开发“单种属多拷贝法”鉴定了可独立发挥DNA切割活性的二类内含子非编码RNA(HYER核酶),颠覆了“ncRNA需依赖蛋白协同作用”的传统理论。实验证实,HYER能在无外源蛋白条件下精准切割单链/质粒DNA,并在真核细胞中诱导双链断裂及基因编辑。通过冷冻电镜解析其三维结构及靶向机制,结合序列替换验证了可编程性改造潜力,为开发基于RNA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奠定基础。
关键字
报告人
张寿悦
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

张寿悦,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微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创新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,合成生物制造元件智能创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。2020至2024年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,2022年被评为北京生物结构前沿中心卓越学者。长期从事运用生物信息学挖掘微生物基因组大数据中功能蛋白和RNA元件,并结合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解析RNA核酶和CRISPR-Cas系统的分子结构进化,从而开发基因编辑工具与生物制造酶分子。近五年以共同一作在Nature、Science、Mol Cell、Cell Res和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成果。
 

发表评论
验证码 看不清楚,更换一张
全部评论
登录 注册缴费 会议动态 赞助方案